"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国的疫苗产业,好像一下子就站起来了?在我看来,这背后是持续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是摸索和试错的过程,而不是一夜成名。
以前,我们提到疫苗研发,总觉得和国际顶尖水平有差距。这倒不是说我们的科研人员不行,而是整体的研发体系、特别是早期投入,确实存在瓶颈。拿我亲身经历的一个项目来说,一个重要的传染病疫苗,前期的病原体分离、毒株筛选,到初步的动物模型建立,这中间的光是耗材、实验人员的时间,就不是小数目。很多时候,一个有潜力的苗头,可能就因为短期内看不到回报,或者资金链断裂,就这么不了了之。大家可能都知道科兴、国药在新冠疫苗上的突破,但殊不知,在这些“明星产品”之前,有多少类似的项目,在实验室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进行着,其中不乏很多技术上的创新,只是那个时候,大家对疫苗产业的关注度没那么高。
近些年,国家层面和社会资本在疫苗研发上的投入,绝对是几何级增长。大家看那些大型生物医药公司,每年拿出销售额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研发,这在美国、欧洲是很普遍的现象。现在,国内的龙头企业也开始这样做,而且是持续性地、有规划地投入。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研发规律的尊重,对早期风险的容忍。没有这种“敢于试错”的文化,很多突破性的技术,可能就永远卡在实验室里,无法转化为真正能用的产品。
当然,投入不等于结果。投入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建立起高效的研发流程和评价体系。我们也在反思,过去有些投入可能比较分散,或者说,在项目筛选、技术路线选择上,需要更强的专业判断。现在,大家在研发管线上,更倾向于选择一些有明确疾病负担、有技术可行性、又有市场前景的领域。这一点,从一些企业的产品管线布局上就可以看出来,不再是“什么都做”,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过去,我们对技术平台的关注度不够,很多时候是跟着别人走的。比如mRNA技术,这个领域在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家迅速意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平台的重要性。从灭活、减毒,到重组蛋白,再到如今的mRNA、腺病毒载体,我国疫苗产业的技术路线正在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而且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已经有了追赶甚至部分领先的态势。我见过不少年轻的科研团队,他们对这些前沿技术非常熟悉,敢于探索。
拿腺病毒载体来说,虽然不是我们首创,但我们在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临床前研究到大规模生产,每一步的优化,都是对工艺技术的迭代。我们不能只看最终的产品,更要关注它背后的技术支撑。例如,生物反应器的规模化、稳定生产,关键中间体的质量控制,这些细节决定了疫苗的成本和产能。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也越来越丰富。
mRNA技术的跟进,更是体现了产业的决心。我知道有几家公司,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布局mRNA疫苗的研发,这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虽然这条路挑战重重,比如载体的稳定性和递送效率,以及生产规模的放大,但从长远来看,掌握这项技术,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快地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甚至开发出针对癌症等更复杂疾病的疫苗。
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体系。过去,我们在疫苗审批流程上,可能存在一些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一些创新疫苗上市较慢。但近些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行“优先审评审批”、“突破性疗法”等政策,特别是针对一些临床急需的疫苗,审批通道明显加快。这对于研发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我也注意到,在监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我们也在不断进步。大家都知道,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第一位的。监管部门在上市前、上市后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拿我曾经参与过的某款国产流感疫苗的上市过程来说,从临床试验的设计、数据的收集,到生产过程的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检查,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监管部门会派驻经验丰富的检查员,对生产线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这种既要提速又要保证质量的平衡,是监管体系面临的zuida挑战。但不得不说,近年来NMPA在疫苗监管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也加强了疫苗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估能力。这为整个疫苗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构成了疫苗产业最直接、最广阔的市场。从儿童免疫规划的各种疫苗,到成人加强免疫,需求量一直很大。而且,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大家对疫苗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不再仅仅是“打一针”,而是对疫苗的种类、保护效果、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反过来也驱动着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大家也看到,中国疫苗“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从最初的援助,到现在的商业化出口,我国的疫苗产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我记得前些年,一些国家对我们的疫苗还有疑虑,但随着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有效性得到实证,这种看法也在发生转变。例如,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我们性价比高、质量可靠的疫苗,起到了重要的公共卫生作用。
当然,“走出去”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国际市场的准入标准更高,竞争也更激烈。我们需要在注册法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但我相信,随着我国疫苗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会有更重要的角色。
尽管成绩斐然,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比如,如何在新的技术赛道上,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链,降低对关键原材料和技术的依赖?如何进一步提升疫苗的可及性,让更多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疫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未来,我国疫苗产业的发展,会更加注重基础研究的突破,不仅仅是仿制和改进,更要在原创性上发力。同时,加强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让科研成果能够更顺畅地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关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努力。
从一个曾经的追赶者,到现在逐渐成为重要的参与者,我国疫苗产业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方向是明确的:构建一个安全、有效、可及、有创新力的疫苗体系,为守护人民健康贡献更大的力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