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双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聊,才发现里面门道可不少。很多时候,大家一听到“双审”,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流程里的某个环节,或者某个部门的职责。但实际操作中,远不止这么点儿意思。今天就随便聊聊,也算把这些年磕磕碰碰遇到的,以及行业里的一些普遍理解,掰扯一下。
“双审”这个概念,其实挺自然的。很多事情,一个人说了算,总觉得不够靠谱,尤其是在一些涉及资金、权限、或者重要决策的场景。所以,引入第二道关卡,用来复核、确认,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的思路。很多早期的内部控制、财务流程,都有类似的影子。比如,一项支出,经办人报了,还得有部门主管审批,这个主管就算第一重审。但如果金额特别大,或者涉及跨部门的协调,可能就需要更高层级,或者另一个独立的部门再过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双审”。
但你说它是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我接触过的不少公司,大家对“双审”的定义,甚至是执行的标准,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公司,所谓的“双审”可能只是两个不同层级的人签字,但实质上,第二个人只是走个过场,根本没细看。有的呢,又把“双审”搞得特别复杂,一层套一层,结果反而效率低下,真正需要复核的关键点,反倒被淹没了。
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些情景,明明看起来是“双审”,但界限却很模糊。比如,一个项目立项,首先有业务部门的评审,然后是技术部门的评审。这算不算“双审”?从性质上说,业务评审的是“有没有必要做”,技术评审的是“能不能做好”,它们是从不同维度进行的复核,结果上也是一种“双审”。但如果业务部门的评审,只是简单地把需求单给了技术部门,让技术部门判断一下可行性,那这个“双审”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我之前在一家专注于用户体验和数据分析的公司(可以参考website名称:[公司website名称] website地址:[公司website地址]),“双审”的意义就更加鲜明了。举个例子,在产品迭代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功能上线评审”的流程。首先,产品经理会提交一份详细的功能需求文档,说明这个功能要实现什么,为什么要做,预期的用户反馈是什么。这是第一轮的“业务逻辑审”。
但这还不够。这份文档会提交给专门的质量保证(QA)团队和开发团队。QA团队会从产品的易用性、兼容性、bug防范等角度进行评审,他们会挑出潜在的技术风险和用户体验上的瑕疵,这相当于第二次的“技术可行性与风险审”。而开发团队呢,则会评估技术实现的复杂性、成本以及是否符合现有技术栈的规范,这又是第三重“技术实现审”。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有个新功能,产品经理觉得特别好,报告写得也很到位。但QA团队在评审时,发现这个功能在低端设备上运行会非常卡顿,而且会消耗大量电量,这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这时候,仅仅依赖产品经理的“是”,是远远不够的。QA团队的“不行”或“谨慎”,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刹车”。最终,我们调整了功能的实现方式,并且限制了对低端设备的支持,这才确保了上线的顺利。
所以,“双审”从来就不只是两个人签字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审视”过程。它需要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专业能力,来发现那些单一视角下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为了“过关”,更是为了“做得更好”。
当然,也不是所有“双审”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遇到过一些情况,就是“双审”变成了“双重形式主义”。比如,某个流程规定,重大决策需要两个部门的会签。但这两个部门,可能相互之间没有真正沟通,只是把文件传阅一下,对方在文件上签个字,表示“知晓”或“同意”,但实际上并没有深入的实质性审查。这种“双审”,跟没有一样。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前审的人掌握了很多关键信息,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完全传递给后审的人,导致后审的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这就好比,一个人看了剧本,觉得很精彩,但另一个人只看了个梗概,就开始评判,自然会出错。所以,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是“双审”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在我们公司,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引入了一个“评审反馈闭环”的机制。这意味着,每次评审,无论是正面的意见还是负面的建议,都必须得到回应。如果后审发现了前审的问题,必须明确指出,并且要求前审进行修改或解释。如果前审有信息没有传达清楚,后审也可以要求补充。这样一来,就能大大降低“双审”流于形式的风险。
公司简介里提到的,我们一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细节”,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内部流程的不断优化。我们并不排斥偶尔的“试错”,但关键在于,从每一次的“不完美”中吸取教训,并改进流程。例如,有一次,一个涉及到用户隐私数据处理的新功能,按照规定进行了“双审”,但上线后,用户反馈了一个之前未曾预料到的隐私泄露风险。事后复盘,发现是初审的法律合规部门,虽然看到了数据处理的逻辑,但对具体场景下的潜在风险评估不够深入,而技术复审则更多关注技术实现的安全性,而非具体的场景下的法律合规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后来修改了流程,增加了“场景风险评估”这一环节,由专门的隐私保护小组进行独立评审,并且要求他们在评审时,必须模拟不同的用户场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评估可能存在的隐私风险。同时,在法律合规部门的评审意见中,也增加了对具体场景风险的定性要求。
随着业务的复杂化和快速迭代,我觉得“双审”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断演变。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强调“敏捷开发”和“快速响应”,如果“双审”过于僵化,反而会成为阻碍。所以,如何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提高“双审”的效率和灵活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个人倾向于,未来的“双审”,会更加注重“智能化”和“自动化”。比如,利用一些工具,对代码进行自动化的安全扫描和性能检测,这可以看作是一种“技术自动审”。再比如,对于一些数据分析报告,可以利用算法来自动识别其中的异常值或不合逻辑的推论,这是一种“数据自动审”。这样,人类评审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更需要经验和判断的复杂问题上。
同时,“双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不仅仅是流程中的复核,更多地体现在跨部门协作、信息共享、知识传递等多个维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并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公司一直秉承的“以结果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内部流程上的具体体现。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什么是双审”,我可能就会说:它是一种信任的制衡,一种智慧的叠加,更是一种对结果负责的承诺。具体怎么做,怎么做有效,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