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问,搞这么大一个“特区”,雄安到底图个啥?是不是就是迁个部委,建个新区那么简单?其实,这背后的考量,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也深远得多。感觉很多人对此都有点一知半解,或者被一些标签化的说法带偏了。
说实话,当初一听到要建雄安,我这行里不少老哥都带着点审视的态度。因为“特区”这概念,咱们不是没玩过,结果呢?一言难尽。但雄安不一样,它的起点就不在于搞经济特区那种“政策洼地”,而是围绕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展开的。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厂子搬走,把几个机关挪开,那叫“拆东墙补西墙”。
真正的“疏解”,是把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所承担的、不应该它承担的、甚至压得它喘不过气的那些功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出去。你想想,北京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张,很多问题都是因为城市规模过大、功能过于臃肿导致的。教育、医疗、科研机构扎堆,就业压力巨大,这些都是“大城市病”的典型表现。雄安的出现,就是为了打破这种“一城独大”的格局。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长期的、而且是极其考验智慧的系统性工程。你不能简单地把人赶走,也不能随意地把机构搬掉。得考虑承接地的发展、人员的安置、产业的布局,甚至文化的延续。这需要中央层面有顶层设计,也需要具体执行层面有落地能力,更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去支撑。
当然,光是“疏解”也容易变成一个空壳。所以,雄安的另一个核心定位,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怎么个创新法?这得从源头上想。北京集聚了全国最顶尖的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但很多创新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往往还存在一些瓶颈。比如,政策不协同、空间不匹配、人才的流动和激励机制不够活等等。
雄安新区,某种程度上就是被设计成一个“试验田”。它要探索的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一种新的创新生态。你看到它在规划上就强调“绿色低碳”,强调“智慧城市”。这可不是PPT上好看的口号,很多细节都在往前推。比如,我们项目组之前做过一些智慧交通相关的研究,就和雄安那边的一些规划部门有过接触。他们对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的落地,对地下管廊的智能化管理,都有非常超前的想法。这些想法,如果在北京这样已经高度成熟的城市去推,阻力会大得多,成本也高得多。
而且,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雄安在政策上也下足了功夫。人才引进、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这些都是硬指标。但更重要的,是能不能营造一个让创新者能够安心、舒心、有成就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其中,不仅仅是政策的吸引力,更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比如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还有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智慧”和“绿色”的城市体验。
但话说回来,真要做起来,困难是肯定有的。我们当年参与过一些类似的项目,虽然不是雄安这么大体量,但那种从零开始建设一个新区的阵痛,是真实存在的。比如,产业的落地,不是一蹴而就的。你得有明确的产业链定位,有龙头企业带动,有配套服务支撑。光靠政策优惠,是留不住核心产业的。
还有就是人的问题。一群人从北京过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心理上的适应、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不是小事。怎么让他们真正把雄安当成自己的家,而不是一个临时的“工作站”,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引导。我们看到的很多城市新区,最后变成“鬼城”或者“睡城”,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没有真正“扎根”。
所以,我觉得雄安的建设,与其说是建一个“新区”,不如说是尝试打造一个“新物种”的城市。它要兼顾北京“疏解”的需求,又要承担起“创新”的使命,还得在“绿色低碳”的理念上走在前面。这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优点是充分自由,缺点是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
从我这个行业内人的角度看,目前雄安最关键的,可能就是从“建设”模式向“运营”模式的转变。前期的规划、基建是重要的基础,但城市真正的生命力,体现在日常的运行和发展中。
比如,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央企、高校、科研机构的入驻,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但是,这些机构的“内生动力”能不能被激发出来?他们的研发成果能不能有效转化?能不能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集聚,形成良性循环?这才是决定雄安未来能不能成功的关键。
我还记得几年前,去过一个经济开发区,当时号称要打造“某某产业的硅谷”。初期投入很大,规划也挺宏伟。但几年过去,发现很多企业只是因为政策优惠才过来,一旦优惠没了,就走了。核心技术、高端人才留不住,最终成了“空壳”。雄安能不能避免这样的命运,取决于它能不能真正培养出自身的“造血能力”和“吸引力”。
简单来说,建一个新城容易,让一个新城“活”起来,而且是高质量地“活”起来,那就难太多了。这需要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对市场规律的尊重和把握。我们拭目以待,也希望这次的尝试,能真正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新路子。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