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东退股”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操作起来,里面水可深了。很多人以为就是把股份卖掉,拿钱走人,结果一头雾水,甚至伤财伤力。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咱们做这行,碰到股东想退股,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背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坑。
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退股”,在法律上、实践上,可能跟股东脑子里的“退股”不是一回事。好多时候,股东觉得不干了,就要退出,这是最直接的想法。但公司是个法人,股东跟公司是两个概念。股东不干了,不等于股份自动作废,股份还在他手里。退股,最根本的,是把他的股份从公司里“拿出来”,卖给别人,或者由公司回购。
最理想化的场景,是股东找到了新的接盘侠,有人愿意高高兴兴地买他的股份,价格谈妥,走个流程,公司股权结构就变了。但现实往往没这么美。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个股东不看好前景了,或者想tx,但他自己找不到买家,这时候就得公司或者其他股东出面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公司章程里写明了,比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公司可以回购股东的股份。这听起来很公平,但实际操作中,怎么定价?有没有足够的现金去回购?这些都是大问题。
说到退股,股权转让无疑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方式。股权转让,简单说就是股东把自己的股份“卖”给其他人。这个“其他人”,可以是公司里的其他股东,也可以是外部新引入的股东。关键在于,这个转让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公司章程的约定。
比如说,咱们国家《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有规定,要求征求其他股东的意见,如果其他股东不同意,也没在规定期限内buy,那这个股权就可以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则又不一样,公开转让相对自由些。
在这里,最考验人的就是“定价”。股东之间,尤其是有矛盾的时候,定价环节很容易谈崩。是按照净资产来?还是按照公司目前的市场估值?或者是按照预期的未来收益?没有一个公允的定价机制,就很容易陷入僵局。
有些公司章程会约定,在股东出现丧失劳动能力、死亡、或者不再符合股东资格等情况下,公司有权或有义务回购该股东的股份。听起来挺人性化,也挺安全。但这里有个大前提:公司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来支付回购款。
我见过不少公司,章程里写得挺好,结果股东真要退,公司账上钱不够,或者动用这笔钱会严重影响公司正常运营。那时候,回购就成了纸上谈兵,股东退不了,公司也很为难。这还没算上回购价格的谈判,同样是个头疼的问题。
还有,公司法里对公司回购自家股份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不能超过注册资本的百分之多少,不能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等等。这些规定,很多小股东不太会关注,但对我们做实操的,是必须考虑在内的。
有时候,不是股东主动想退,而是他觉得公司目前的经营方向、重大决策跟他不一致,他持反对意见,但公司不采纳,他希望退出。这时候,法律上就有了“异议股东回购请求权”这样的概念。简单说,如果股东对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等重大事项持异议,并且在规定时间内提出了,那么公司就得回购他的股份。
这个权利,说起来是保护小股东,但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非常复杂。首先,需要明确哪些事项属于“重大事项”,这本身就有解释空间。其次,怎么衡量公司是否“不采纳”异议股东的意见?最后,回购价格的确定,依然是个难题。如果公司一直不回购,或者价格谈不拢,异议股东的权利就很难真正实现。
我有个朋友,参与过一个项目,就是因为公司上市前战略调整,他觉得方向不对,想退。按照章程,他确实可以主张回购。但问题来了,上市前的公司,估值波动很大,他希望按高一点的价格走,公司想按当时的账面值走。最后谈了半年,还是谈不拢,他最后只能选择继续持有,但心里一直不舒服。这事儿,就说明了“被退股”也得看具体情况和谈判能力。
做股权相关的事,我总觉得,很多时候不是缺理论,而是缺对现实复杂性的把握。股东退股,看似是股份的买卖,但背后牵扯到的是股东的信任、对公司未来的预期、资金的流动性,甚至是人情世故。
我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有个基本原则:尽量在公司章程里把规则定清楚。比如,明确股东退出机制,设定一个相对公平的股份估值方法(可以参考独立第三方评估),规定好回购的条件和流程,还有就是,如果其他股东不愿接手,外部引入新股东的程序。这些都提前写进章程,就像立好规矩,事后好办事。
其次,沟通永远是第一位的。股东想退,先听听他的理由,了解他的诉求。有时候,可能不是真的要钱,是觉得在公司里没有话语权了,或者有别的利益冲突。把这些问题摊开来谈,也许能找到比直接退股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让他转为只拿分红的“Sleeping Partner”,或者让他负责公司里他擅长但又不影响核心决策的板块。
最后,如果真的要退,价格谈判是关键。这时候,引入一个有经验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出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估报告,作为谈判的基础,会比双方各执一词要有效得多。当然,这个第三方也要专业、中立,否则反而会增加麻烦。
总的来说,股东如何退股,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答案。更多时候,是在法律框架内,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通过充分沟通和专业协商,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个过程,就像在走钢丝,既要有原则,也要有灵活,还得有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