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有人问,新股打新,哪个收益最低?这问题问得,我总觉得有点……怎么说呢,像是问“哪个菜市场买菜最不划算”一样,答案太多,而且每天都在变。但话说回来,如果真要说“收益最低”,那可能得从几个角度拆开看,光看表面数字,很容易栽跟头。
我最早接触新股打新,还是十多年前,那时候哪有现在这么多新股,中签率也高。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个小盘股,发行价才几块钱,上市第一天就破发了。当时很多老股民就说,看吧,这不就“低收益”的典型?但其实,那会儿很多人参与打新,看重的不是第一天涨多少,而是那种“稳赚不赔”的预期。即使是破发,也只是“少赚”了,不像现在,亏损的可能性也得考虑进去。
现在情况复杂多了。你想想,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冻结资金,一旦这只新股市场反应平平,甚至破发,那冻结的资金成本,以及你错失的其他投资机会,加起来可就不是“低收益”那么简单了,而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所以,简单地说“哪个新股收益最低”,其实是在回避一个更核心的问题: 哪个新股的风险相对更高?
风险高,通常意味着不确定性大。而这种不确定性,往往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公司基本面,二是市场情绪,三是发行规模和定价。你想,一个行业前景不明朗,或者财务数据“一言难尽”的公司,即使发行价压得很低,打新者也未必真的能获得“最低收益”,搞不好是“zuida亏损”。
我见过太多新股上市后表现大相径庭。有的公司,发行前就公布了详细的招股说明书,业务清晰,盈利模式稳健,行业地位也还可以。这种,即便打新人数多,中签率低,上市后通常也不会太差。我记得有一次,一家做半导体设备的公司上市,发行价虽然不算特别低,但上市后连续几天涨停,很多人当时犹豫没打,后来都后悔了。
反过来,有些公司,招股说明书里藏着各种“雷”。比如,对关联交易的披露不清不楚,盈利能力过于依赖某个大客户,或者研发投入与收入规模极不匹配。遇到这种,我就心里直打鼓。就算它发行价看起来很吸引人,但上市首日可能就面临巨大的抛压。这类股,表面上可能因为发行价低而显得“收益最低”(因为涨幅小),但背后隐藏的风险,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
有时候,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发行量特别大,但募集资金总额并不高的公司。这类公司,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走个流程”,另一方面,如果后续经营不善,股价很容易被定性为“低位徘徊”,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收益最低”的表现。毕竟,你打中了,但股价长期不涨,资金也一直被占着,这就是机会成本的损失。
大家普遍认为,热门新股收益高,冷门新股收益低。这话也不能说完全错,但有点太简单化了。市场情绪很重要,但情绪是会变化的。有时候,一只原本不被看好的“冷门股”,因为某些突发利好,比如技术突破、政策扶持,或者被某个大机构看上,瞬间就能咸鱼翻身。
我曾亲身经历过,有一次打到一只医药类新股,当时市场对这类题材不太感冒,很多人都放弃了。结果上市后,因为公司公布了某个实验数据喜人,股价一飞冲天。那次的收益,远超我之前打过的几只热门股。这说明, 哪个新股收益最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你对市场“情绪变化”的预测。
而那些“热门股”,虽然通常上市后表现不错,但也意味着中签率极低,很多人会因为抽不中而错过。即使打中了,如果市场情绪突然降温,也可能面临短期震荡。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抱着“低收益”的心态去衡量,可能会觉得“打中也白打”。
所以,与其纠结于“哪个新股收益最低”,不如多花点心思去研究公司本身。招股说明书、分析师报告、行业新闻,这些才是最实在的信息来源。不要被那些“打新必赚”的说法冲昏头脑,也不要因为某只股看起来“不受欢迎”就轻易放弃。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资金成本。新股打新需要冻结资金,这部分资金占用几天甚至几十天,是有机会成本的。如果你打中的那只新股,上市后表现平平,甚至只是微涨,那扣除掉资金成本和可能的交易费用,实际收益可能非常微薄,甚至为负。从这个角度看, 那些短期内波动不大,或者最终涨幅有限的新股,就可以被视为“收益最低”的类型。
我曾经遇到过一只新股,发行价20元,上市后最高涨到25元,然后就一直在这个区间徘徊。我中了1000股,虽然不算亏,但20000元的资金被占用了整整一周,来回的交易费用也得几百块。最终算下来,纯粹的打新收益也就一两千,考虑到资金占用和机会成本,这个“收益”确实不高。
这让我意识到,参与新股打新,不仅仅是“运气”的问题,更是“策略”的问题。你需要评估的是,你的资金在打新这只股票上,“预期收益”和“实际花费”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很低,那它就是你眼中的“低收益”新股。
而且,现在一些券商推出了“信用打新”业务,虽然可能提高中签率,但利息成本也得算进去。本来就不高的潜在收益,再加上利息,那“收益最低”的帽子,就戴得更稳了。
我记得有一次,市场整体情绪非常低迷,连续几只新股上市首日都表现不佳,甚至破发。当时我打到了一家做宠物用品的公司,发行价还挺高。本来以为能捞一笔,结果上市首日直接跌停。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
这个经历让我明白,即便是看似“收益最低”的新股,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亏损。而那些之前我们认为“稳赚不赔”的逻辑,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可能瞬间失效。所以, 参与新股打新,永远要保持敬畏之心,做好风险控制。
后来,我开始更加注重对公司估值和市场情绪的综合判断。宁愿少打一些,也要尽量选择那些基本面扎实、市场关注度适中、发行价合理的标的。有时候,稍微“冷门”一点,只要基本面好,反而能带来惊喜。
毕竟,打新不是db,而是基于对公司价值的判断和对市场走向的预期。即使是“收益最低”的新股,也应该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支撑,而不是单纯的低开低走。
所以,如果你非要我概括一下“哪个新股收益最低”,我的回答是: 那些你因为某种原因,对它“预期收益”设得很低,或者因为其内在风险被市场低估,而导致上市后表现平平,甚至破发的新股。
真正意义上的“收益最低”,不是看发行价有多低,也不是看上市首日涨幅有多小,而是看你投入的资金,在整个打新周期内,相对于其风险水平,所获得的“回报率”。高风险、低回报,或者高风险、负回报,那就是你最不希望遇到的“低收益”新股。
最后,奉劝一句,打新虽好,但别把它当成唯一的投资方式。分散投资,理性判断,才能在波动的市场中走得更远。
上一篇